苗子不生根的原因分析及解決辦法

   發(fā)布日期:2018-09-07    
核心提示:你知道為什么栽植的苗木不能生根嗎?為什么用了生根劑、根腐劑依然效果不好?你知道什么樣的環(huán)境條件下,苗木最易生根嗎?一、土

你知道為什么栽植的苗木不能生根嗎?為什么用了生根劑、根腐劑依然效果不好?你知道什么樣的環(huán)境條件下,苗木最易生根嗎?


一、土壤溫度
苗木根系的活動與溫度存在密切的關系,所以土壤溫度是影響苗木根系生長的因素之一。不同的苗木開始發(fā)根生長所要求的土壤溫度不相同,通常原產(chǎn)溫帶寒地的落葉苗木所要求的溫度低,對于熱帶亞熱帶苗木所需溫度則要相對較高。根的生長分為最適溫度、上限溫度和下限溫度。溫度過高或者過低,會造成低溫休眠或高溫休眠,都會對根系生長產(chǎn)生不良影響,有時會導致傷害。土壤溫度的變化自然是受氣候影響的,秋季由于氣溫降低,由土壤上層向下逐漸傳導降溫,春季伴著氣溫上升,由土壤上層向下逐漸傳導升溫。
不同深度的土壤溫度隨季節(jié)而變化,分布在深淺不一的土層中的根系活動也不同。在我國中部地區(qū),早春土壤化凍之后,30cm以內(nèi)表層根系活動最為強烈;夏季表層土溫過高,根系活動受壓制,30-60cm中層根系最為活躍;90cm以下土層溫度變化不大,根系全年都可以生長,冬季根的活動會以下層為主。

二、土壤濕度
土壤濕度與根系生長同樣有著密切關系,并且是不可替代的。土壤水分狀況對根系生長的影響表現(xiàn)在多個方面。通氣良好同時又濕潤的土壤環(huán)境有利于根系的生長,根系生長最合適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%-80%。土壤無論是過干還是過濕都對根系的生長不利。當土壤水分降低到一定限度時,易導致根系出現(xiàn)木栓化和發(fā)生自疏,影響苗木正常生長。在干旱狀況下,根受害會提前于葉片出現(xiàn)萎蔫。一方面是因為根對干旱的抵抗力要比葉子低得多,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嚴重缺水時葉子可以奪取根部的水分。
輕微干旱可抑制苗木地上部分的生長,這樣苗木營養(yǎng)就會先用于根群生長,從而使根群形成大量分支和深人下層的根系,以此可以有效利用土壤的水分和礦質(zhì),由此提高根系的耐旱性。若土壤過濕,乃至出現(xiàn)積水,會由于水分多、含氧少阻礙根的呼吸作用,造成停長甚至腐爛死亡。位于地下水位高或沼澤地土壤里的苗木,一般主根不發(fā)達,側(cè)根通常呈水平分布,根系淺,有些苗木根部甚至高出地面或水面,也會出現(xiàn)樹干上萌發(fā)氣生根的情況,不過有的樹木根系會很快死亡。因此景觀苗木栽植過程中要根據(jù)其喜干、濕的程度以此進行正確的灌水和排水。


三、土壤通氣
土壤的通氣度與濕度在土壤中形成互補,二者都受到土壤孔隙率的影響,對根系生長影響嚴重。如果土壤孔隙率高、通氣良好,那么一般根系密度大、分枝多、須根量也大;與之相反,土壤孔隙率低、氣體流通惡化、通氣不順暢的地方一般發(fā)根稀少,根系生長緩慢甚至停止,由此可能引起苗木生長不良或早衰。

四、土壤養(yǎng)分
土壤養(yǎng)分同樣屬于影響根系生長的因素,但不會像溫度、水分、通氣狀況那樣可以限制根系的生長。在正常土壤條件下,土壤養(yǎng)分的情況不會使根系處在完全不能生長的程度,不過能夠影響根系的發(fā)達度、細根密度以及生長壽命的長短,從而影響根系的質(zhì)量。根具備趨肥性,總是會往肥多的地方生長,在土壤肥沃的前提條件下,根系發(fā)育發(fā)達,細根生長密集,活動時間長;而若生長在貧瘠的土壤中,根系生長會變得瘦弱,細根生長稀少,壽命相對比較短。
采用適當施有機肥的措施有利于苗木發(fā)生吸收根,以此促進根的生長,增加根系生長密度,提髙根系的吸收能力。適當施無機肥同樣也可以促進根系的生長。適當施氮肥能夠增加有機營養(yǎng)和生長激素含量,以此增加根系的發(fā)根量,不過氮肥施用過量會引起枝葉過度生長而消耗大量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這樣會削弱根系的生長,另外磷和微量元索 (硼、錳等〉對根的生長有益。不過在土壤通氣不良的情況下,鐵、錳等元素會被還原成二價離子,這樣一旦提高了土壤溶液的濃度,便會使根受害。
另外一些因素與根系的生長與分布也有密切關系,但通常是通過對以上因素的作用間接影響苗木根系的生長,如土壤類型以及土壤厚度等。
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

 
標簽: 苗木種植
 
免責聲明: 如果本站所選內(nèi)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涉及版權問題,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,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(jīng)濟損失。
本站未注明稿件來源:西北苗木網(wǎng)的圖/文等稿件,均來自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(yè)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場和觀點,僅供參考。他人從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需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本站部分內(nèi)容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如有侵犯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更正或刪除。
更多>同類知識

推薦圖文
推薦知識
點擊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