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樹(樟科常綠大喬木)一般指樟組
樟組(拉丁學名:Sect. Camphora (Trew) Meissn.),雙子葉植物綱 ,樟科,樟屬下一個分組。
常綠喬木或灌木;樹皮、小枝和葉極芳香。芽裸露或具鱗片,具鱗片時鱗片明顯或不明顯,覆瓦狀排列。葉互生、近對生或?qū)ι?,有時聚生于枝頂,革質(zhì),離基三出脈或三出脈,亦有羽狀脈。
花小或中等大,黃色或白色,兩性,花被筒短,杯狀或鐘狀,花被裂片6,近等大,花后完全脫落,或上部脫落而下部留存在花被花柱與子房等長,果肉質(zhì),有果托。果時花被片完全脫落;芽鱗明顯。
樟樹炭疽病:自1919年在臺灣北部發(fā)現(xiàn)后,至今在廣東、廣西、海南、湖南、云南和福建等地常有發(fā)生。本病在苗圃或幼林危害較重,大樹較輕。罹病植株生長衰弱,枯枝、枯梢多,幼樹多從頂枝梢逐漸返枯至樹干基部,嚴重的樹整株死亡。 本病危害枝干、葉片和果實,癥狀主要特征是枯梢。幼嫩枝干上的病斑開始時圓形或橢圓形,大小不一,初為紫褐色,漸變黑褐色,病部稍下陷,以后病斑連結(jié)融合,若繞枝條一圈,枝條上部變黑干枯,重病株病斑沿主干向下蔓延,最后整株死亡(圖1)。葉片、果實上的病斑圓形,融合后呈不規(guī)則形,暗褐色至黑色,嫩葉皺縮變形,潮濕天氣,在病嫩莖、病葉上??吹降壹t色的點狀物,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。春夏之交,病部有時長出球形黑色小點,此為病菌的子囊殼。
發(fā)病規(guī)律:病菌以菌絲、分生孢子盤或子囊殼在病株枝梢或脫落的病枝、葉果上越冬。第二年春,當氣溫上升到18℃左右時,病菌產(chǎn)生分生孢子,借風雨傳播。遇陰雨天氣,空氣濕度大時,飄落在枝、葉上的孢子萌發(fā),通過傷口、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植株組織細胞內(nèi),10天左右就會出現(xiàn)病害癥狀。每年的發(fā)病期5-10月,以7-9月最嚴重。雨日長、雨水多、溫度高、臺風頻繁的年份病害擴展迅速,最易流行,這是因為臺風吹打造成大量傷口有利病菌侵入,臺風夾雨有助于病菌傳播更遠的距離。土壤干旱,砂質(zhì)貧脊,發(fā)病較多。造林密度小,林分難以郁密的比造林密度大,能及時郁密的病重。
防治方法:
①做到適地適樹,選擇土壤肥沃、濕潤的林分造林。
②如在土質(zhì)較差地方造林,應(yīng)適當密植,或與較速生的樹種造混交林,或林糧間種,以有利于幼林提早郁閉。
③剪除發(fā)病枝干,并用波爾多液漿涂刷傷口。發(fā)病期間,可以1%波爾多液噴射防治,每月2~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