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槐,又名洋槐。拉丁文名:Robinia pseudoacacia L.豆科、刺槐屬落葉喬木,樹皮灰褐色至黑褐色,淺裂至深縱裂,稀光滑。原生于北美洲,現(xiàn)被廣泛引種到亞洲、歐洲等地。刺槐樹皮厚,暗色,紋裂多;樹葉根部有一對1~2mm長的刺;花為白色,有香味,穗狀花序;果實為莢果,每個果莢中有4~10粒種子。刺槐木材堅硬,耐腐蝕,燃燒緩慢,熱值高。刺槐花可食用。刺槐花產(chǎn)的蜂蜜很甜,蜂蜜產(chǎn)量也高。栽培變種有泓森槐、紅花刺槐、金葉刺槐等。在所有刺槐樹當中泓森槐生長最快,被稱為刺槐樹之王。
刺槐干腐病的防治
癥狀:該病危害幼樹至大樹的枝干,引起枝枯或整株枯死。大樹主要發(fā)生在干基部,少數(shù)在上部枝梢的分叉處。大樹基部被害,外部無明顯癥狀,剝開樹皮內(nèi)部已變色腐爛,有臭味,木質(zhì)部表層產(chǎn)生褐色至黑褐色不規(guī)則斑。病斑不斷擴展,包圍樹干1周,造成病斑以上枝干枯死,葉片即發(fā)黃凋萎。枝梢或幼樹的主莖受害,病組織呈水漬狀腐爛,產(chǎn)生明顯的潰瘍斑,稍凹陷,邊緣紫褐色,隨著病斑的擴展,不久病斑以上部位即枯死。
病原:病原肉桂疫霉菌(PhytophththoracinnamomiRands),隸屬鞭毛菌亞門、卵菌綱、霜霉目真菌。
發(fā)病規(guī)律:病原菌常自干基部侵入,也有從干部開始發(fā)病的。地下害蟲的傷口是侵染主要途徑。土壤含水量過高或大風造成的傷口,以及人、畜活動造成的機械傷,都能成為侵染途徑。病害盛發(fā)期在5-9月。氣溫25℃以上,相對濕度85%以上時,病斑擴展迅速。
防治:①低洼積水或靠近水源,均不宜栽植刺槐?;蜃龊瞄_溝排水,降低土壤濕度。②及時清除死株或殘樁,土壤用5%甲醛液消毒。③樹干涂白和用硫酸銅、硫酸亞鐵或石灰撒于土表有一定的防治效果。④早期病斑采用外科手術挖除或在病斑上打孔或刀劃破,然后涂25%多菌靈30-50倍液或50%退菌特60倍液,涂2-3次,對病害有抑制作用。⑤用溴氰菊酯2000倍液灌澆土壤,防治地下害蟲。
癥狀:該病危害幼樹至大樹的枝干,引起枝枯或整株枯死。大樹主要發(fā)生在干基部,少數(shù)在上部枝梢的分叉處。大樹基部被害,外部無明顯癥狀,剝開樹皮內(nèi)部已變色腐爛,有臭味,木質(zhì)部表層產(chǎn)生褐色至黑褐色不規(guī)則斑。病斑不斷擴展,包圍樹干1周,造成病斑以上枝干枯死,葉片即發(fā)黃凋萎。枝梢或幼樹的主莖受害,病組織呈水漬狀腐爛,產(chǎn)生明顯的潰瘍斑,稍凹陷,邊緣紫褐色,隨著病斑的擴展,不久病斑以上部位即枯死。
病原:病原肉桂疫霉菌(PhytophththoracinnamomiRands),隸屬鞭毛菌亞門、卵菌綱、霜霉目真菌。
發(fā)病規(guī)律:病原菌常自干基部侵入,也有從干部開始發(fā)病的。地下害蟲的傷口是侵染主要途徑。土壤含水量過高或大風造成的傷口,以及人、畜活動造成的機械傷,都能成為侵染途徑。病害盛發(fā)期在5-9月。氣溫25℃以上,相對濕度85%以上時,病斑擴展迅速。
防治:①低洼積水或靠近水源,均不宜栽植刺槐?;蜃龊瞄_溝排水,降低土壤濕度。②及時清除死株或殘樁,土壤用5%甲醛液消毒。③樹干涂白和用硫酸銅、硫酸亞鐵或石灰撒于土表有一定的防治效果。④早期病斑采用外科手術挖除或在病斑上打孔或刀劃破,然后涂25%多菌靈30-50倍液或50%退菌特60倍液,涂2-3次,對病害有抑制作用。⑤用溴氰菊酯2000倍液灌澆土壤,防治地下害蟲。